锦州市委、市政府
始终牢记发展是最大的担当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既算好经济账
更算好民生账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锦州人民过上
更加有尊严
更加体面
更加幸福的生活
此举既是不断向前奋斗的目标
也是市委、市政府
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中环、外环、沿海经济带“两环一带”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道路交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我市的城市道路建设。近年来,相继决策实施了滨河路、徐州街、锦铁步行桥等一批重点城市道路工程,同时加大了城市道路的改造和维修工作力度。这些项目的建设,方便了市民出行,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市建成区路网密度8.13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2.38平方米。
作为又一项贯通我市西部南北交通的重大民生工程,中环西路续建工程已经开始修建。中环西路续建工程是我市城建重点工程,北起松坡路转盘,南至解放西路与市府西路路口,全长5.67公里。其中:道路长4.31公里,宽60米。工程分为两个标段:第一标段(松坡路—小凌河南岸),全长2.62公里,包括跨小凌河桥一座,桥长米,宽34米;第二标段(小凌河南岸—解放西路),全长3.05公里,包括跨沈山线铁路桥一座,沈山铁路桥桥长米,宽34米。项目总投资9.9亿元。
中环西路续建工程是完善锦州中环路、贯通锦州西部南北交通的重点工程,是我市的重大民生工程。中环西路的建成将拉开城市骨架,有效缓解城区西部交通压力,缓解道路拥堵,为过境车辆提供良好的道路通行环境,对于推进锦州市经济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年7月,中环西路续建工程跨小凌河桥建设工程开工,截至目前,灌注桩全部完成,墩柱全部完成,盖梁完成26座,剩余4座,预制小箱梁完成片。
中环西路续建工程,加之外环、滨河路四期等工程,将进一步打开城市道路网络,延伸道路承载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对当地各产业起到拉动作用。同时,可以更好地解决城市拥堵病,缓解交通高峰期的通行压力,使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年4月25日,国务院下发专函,正式批复同意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年3月,是辽宁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
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背倚辽西中部城市群,南临渤海锦州湾,贯穿区内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与周边四城市形成“一小时城市圈”;依托锦州港和锦州湾机场形成的商贸和物流半径覆盖东北、华北、蒙东以及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是通往亚太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开发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连接点,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点节点,被誉为“东北亚地区物资中转集散和生产要素流动组合的彩虹地带”,是环渤海北岸最具活力的对外开放先导区。
年,锦州市海岸带生态建设三年行动正式拉开帷幕,一场以“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为目标的海岸带环境修复行动在锦州公里海岸带上铺开。
年,锦州市狠抓沿海经济发展。临港产业不断壮大,汉拿电机汽车发电机及起动机项目被工信部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东方雨虹、阳光能源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绿色制造企业。
“蓝色海湾”修复工程扎实推进,龙海广场竣工开放,宜居、宜业、宜游的沿海生态旅游带已具雏形。笔架山景区质量升级,景区补种花草3万余株,在景区大门增设“笔架山景区欢迎您”景观标志;山岛增设A级卫生间一处;提升旅游景区形象,实行10分钟保洁制度,做到全年常态化保洁,景区卫生无死角;对笔架山岛古建筑群文物进行修复。完成改善人工浴场水质环境任务、小笔架山进岛景观路建设、象鼻山绿化工程。
今年,锦州市加快构筑“2+1”沿海经济发展新格局。激发先导区活力,进一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打造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黄金海岸,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锦绣之州。
策划/陈涛
文字/记者曹红梅首席记者杨洋
摄影/袁莹记者王野马洪波
编辑:谷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