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已经不是太多,而懂得如何去阅读、如何去从书香里汲取生命养料的人就更少了。然而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也是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热爱读书吧,享受书趣,陶冶情操,创书香中国。
爱读书的德国人
刘希
听闻德国人是最爱阅读的民族,百闻不如一见。在德国行走,时时处处让我感受到德国人对书籍的狂热。
德国出行,乘坐火车最实惠,德国的火车安静、整洁,虽然人多,但一点也不嘈杂,火车上几乎人手一本书,大家都沉浸在书香里,静静地读。这让我很感动,开始对德国人刮目相看。能抛开尘世的纷纷扰扰,能在枯燥的旅程中与一本书相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发现,德国的咖啡馆、草坪上,都是看书的人。似乎人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阅读。而且,这种景象与我们在图书馆翻看报纸不一样,并不是随意浏览一下,这里翻翻,那里看看,感兴趣的就多看几眼,他们完全将自己置身于书本中,神情专注地阅读着。
更让我惊讶的是,德国的书店很大,并且占据着商业中心最具人气的门面,而且书店内常常摩肩接踵,来买书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遇到大型节日,书店里更是人满为患,里里外外挤得水泄不通。朋友告诉我,书籍是德国人最喜欢的礼物之一。原来,德国人不仅爱读书,还爱买书、藏书。书是德国人送礼的首选,是德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侣。
后来了解得知,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首都柏林则是全德国书店最多的城市,每1万人就拥有一家书店。德国的书店之多,令人惊叹。
爱整洁、爱漂亮的德国人,家里除了养花种草外,更多的是添置“装饰品”——书。一般的家庭,都有一个专门的书房,或是在客厅放置一整排书架,书架里满满的都是图书,五颜六色,格外好看。德国的社区还有很多免费的流动书架,任人拿取。但是,书架里的书却不会减少,因为不少人把自家看完的书,增加到书架里。德国的图书馆大大小小也有许多,他们都会定期清理藏书,那些库存的、流动性不大的书,便放在图书馆门口,供有需要的人免费取用。
德国人对书籍的热爱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可以用痴迷来形容。无论是在飞驰的火车上,缓慢前行的公交车上,还是正在飞行的飞机上,德国人总能安下心来,拿出一本书来读。在书香脉脉的德国,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不可或缺、根深蒂固,爱读书成为德国人的特点与标志。
摘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年11期
作为酷爱读书的民族,德国人全民阅读的习惯与其足球、哲学、汽车一样为世人所知。特别是近现代时期,德意志民族的思想家、文豪、艺术家、科学家层出不穷,德国也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重回世界强国的巅峰,离不开全民阅读的力量。读书、爱书和分享书,这也恐怕是德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科技之国”和“哲学之国”的原因吧。
全民阅读、最是书香能致远、精神富足
读书吧,为了那干净的眼神
林少华
别以为大学老师上课时都一本正经,不怎么正经的也不乏其人的。例如我。也是因为正赶上世界读书日,一次上课我对满教室男女本科生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怎么个“华”法,一时倒是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当场即可判定:看书的和不看书的,眼神肯定不一样。尤其站在讲台往下一看,昨晚哪个看书了,哪个打电子游戏了,马上一目了然!甚至同样看书,哪个看的是唐诗宋词或《纯粹理性批判》,哪个看的是《金瓶梅》或《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你的眼神也都告诉得清清楚楚……话说到这里,前几排不少学生赶紧闭上眼睛。我心里暗暗得意,如何,说中了吧?
同时我也知道,事情不可能精准到那个地步。果真那样,我就不是教书先生而是算卦先生了。不过话说回来,谁挑灯夜读谁熬夜网游,那的确是能看出个十之八九的。其实也用不着我说,你自己往镜子里一看就晓得了。看完网上花花绿绿图像的眼睛,相比从书页字里行间抬起的眼睛,笃定是两种眼神的嘛!原因不言而喻,嘴巴说谎,笑容说谎,手势说谎,唯独眼睛不说谎。记得老间谍影片那句经典台词吗:“请看着我的眼睛!”
在我十分有限的人生经验中,除了热恋中的眼神,就数读书的眼神感人。作为教师,我当然最喜欢读书的眼神,甚至奢望学生把热恋的眼神也一并用在读书上——那无疑是人世间最美的眼神。总之,我爱读书人的眼神。很难说多么清澈,但一定专注而深邃;很难说多么妩媚,但一定优雅而动人;很难说多么灵动,但一定睿智而秀气。
若换成我的一位朋友的说法:干净!
是的,前不久我做客郑州纸的时代书店,做完讲座,回答完听众的提问,书店摆出刚出版的拙作《异乡人》等几本小书,队排得很长。于是我赶紧低头签名。蓦然抬头,发现我的朋友、作家林一苇不知什么时候找来会场——他当然不是来找我签名,而是找我喝酒——活动结束后他告诉我:“找你签名的女孩眼神多干净啊!漂亮的不漂亮的,全都那么干净。那才叫可爱!”
干净,说得好!眼神因读书而干净,因干净而漂亮而可爱。亦即,干净超越了漂亮不漂亮。干净是关键词,是漂亮的前提。广而言之,再漂亮的城市、再漂亮的厅堂、再漂亮的衣衫、再漂亮的餐具,而若不干净,漂亮也无从谈起。
听听白岩松的观点吧:“对于人们的身体、肉体来说,不吃饭活不下去。那么我很纳闷,对于我们的精神来说,不读书不也是跟不吃饭一样活不下去的一件事吗?有号召全国人民吃饭的吗?与先贤相处,是一种美好。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只有一个,就是书籍。其他发明都是自然的延伸。”宋代诗人尤袤说得更是简洁明快:“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而我要说,读书吧,为了那干净的眼神!
选自《新民晚报》年7月11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然读书之益何止“医愚”?读书之本,在于做人,亦在与人相交。“不读‘诗’,无以言。”与人相交,便是心之所想,目之所见,眼神让人与人的交流产生共鸣。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读书,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书本是智慧的明灯。读书之人,都有一个“干净而明亮的眼神”。
读书、眼神、内在与外在
青灯有味夜读书
肖功勋
对读书人来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夜读。“青灯有味是儿时”,南宋大诗人陆放翁先生追念儿时对灯读书的滋味,千载之后读之仍觉亲切温馨。
夜读,是夜晚属于我的幸福。我极喜欢昏黄的灯火斜照在书页上泛起的暖意。夜能掩盖白日里所有的浮躁,夜读尤其能排挤人世间所有的嘈杂。此时,手拿一本书,可以忘掉白日那些烦心的电话,以及那些烦人的心事。
翻动书页,会带来哗啦哗啦的响声,阅读的快感在我翻开书页那一瞬间启动,让人慢慢进入一种清纯如水的境界。叶灵凤先生的《读书随笔?书斋趣味》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看到前辈文人也如此沉迷于夜读之中,我仿佛找到了知音。
也许是性格与气质使然,我所阅读的基本是文学书籍,优美的文章使我乐不思蜀,悲戚的文章使我泪如雨下。夜读过程中的种种感悟仿佛夜里渐渐疯长的藤蔓,往往会爆发出创作的灵感,让思想和想象张开双翼,任意翱翔。
夜读也是一种情调。在春花飘香、春雨潇潇的晚上,静坐书房,聆听窗外潺潺的春雨恣意打在花瓣上的声音,清凉沁透心房,手执一册散文,追寻先哲的背影,或感伤,或叹息;在月明星稀的夏夜,取一卷小说,于静寂中领略人世间的大喜大悲,情感与心交融;在酷暑退尽、微有凉意的秋夜,取一本俄罗斯的著作,体验“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鲁迅译语),不知东方既白;“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陳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林语堂笔下的冬夜读书之美,于我心有戚戚焉。
夜里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对在寂寞的夜里读书的我来说,是一种意境,一种氛围,一种特有的轻松。夜读,实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选自《海口晚报》年6月21日
偷得浮生半日闲,躲进静夜里,天地万物,此时不过一册薄薄书页。无限深情都付诸这个美妙瞬间,直看得荡气回肠、潸然泪下。遗忘了前尘旧事,丢却了闲愁俗虑,给心灵一个深呼吸的机会,心爱的书册中有最清新的氧气。
读书、诗意的生活、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