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晚报 >> 办报特色 >> 访谈家南方以远

访谈家南方以远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钟明访谈录

钟明近照

南方以远

一一张后访谈诗人钟明

张后:诗人雪迪介绍你的时候,称你“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诗人”,我很惊讶,能被雪迪这样推荐的诗人并不多,便去认真读了你的诗,果然不同凡响,你选择了一条“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式的汉语诗歌道路,尤其将要出版的这部诗集更令我青睐,“完全具备新诗经的高拔语态”,所以我就想,你写作(诗)的灵感通常都来自哪里?

钟明:谢谢雪迪先生,过奖了。

“灵感”是什么呢?对于我来说就是命运和生活。我在江西德兴县城生活了19年。后来发现,在这绿色的山城里,几乎蕴含了的我全部艺术源泉。那里的老乡,大多数有着浓郁的客家风格,这是我后来到广东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对比而感觉的。尽管地方隔老远,可是比如家用的物什、农具之类,不仅款式一样,就连称呼也有不少相同。还有民俗,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村民们性格温和,语风亲近热情,这些都深深地熏陶我。

所有的灵感就是这样应运而生了。如果说后来我在旅行中写下些许作品,也必有当年的底蕴。而且,我的诗与众不同,这也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生活经历和专业阅读不同。早年,我写二十四节气时,一些农村的风俗景象自然而然地就涌现出来,我就知道脑海里有一个宝藏。所以对于我的“灵感”,是不需要寻找的。

至于“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嘛……没错,现在看来是这样了。这主要是由于我的专业与文科学者不同,我是学音乐的,在音乐中不知不觉地吸取汉语养分,与从汉语中吸取汉语养分是有不同。在音乐学里,有许多前人积累起来的文化艺术精华,有一些美学方面的论述。记得我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期间,早上背着近二十斤的牛仔包,每星期里,要上石林老师的两节声乐课,一节跟伴奏林老师练习演唱,还有理论老师的民歌课戏曲课什么的,然后就在学校各教室间来回找课上,经常是博士、硕士的理论课,我也混在里面,听他们讨论些什么如《声无哀乐》、《唱论》的音乐美学作品。这里面不由自主地学习了一些美学知识。还有就是评职称写论文,你不得不研究它。所以,我的文学知识平台就像一坐高山上的村落,已经落在了那里,并不是临时选择的。

而我在岭南师院曾任的课程,排出来就是个大杂绘:外国音乐史及音乐鉴赏(公选课),中国音乐史及音乐鉴赏(公选、专业),合唱指挥,还带有民族声乐的学生,还带过系里的合唱团。自己说起来都不敢相信这些走过的路。那些时日里我不写诗,没有时间啊。可是一旦拿起笔来,我就诗如泉涌了。

钟明在江西上饶与诗人舒婷合影(年)

张后:我有一个朋友叫钟鸣,和你名字挺像的,音同字不同,很有可能我读过你的诗呢。看资料,你很早就开始写诗了,那是受什么影响触发的?还记得你的处女作吗?和今天的作品在语言风格上有哪些不同?你的写作习惯是怎样的?

钟明:我知道这个钟鸣,四川的诗人,诗的探索性很强,富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味道。早年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bbts/15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