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一个微凉的早上,78岁的刘则亭早早打开大门,在场院里归拢物什,等待来客。刘则亭是古渔雁民间故事的传承人,是一位故事家。他所居住的院子也有些来历,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发福网铺的旧址,是盘锦中国辽河海口古渔雁文化研究基地,也是辽河口古渔雁文化遗产博物馆。一人一院,浓缩了古渔雁的历史,承载了故事的精髓。这一天他要迎接的,是一群听他讲故事的媒体人。
刘则亭的家——盘锦中国辽河海口古渔雁文化研究基地。
好故事:质朴的外表配着有趣的灵魂
来客中,有初来乍到的,也有常来常往的。但每一次,刘则亭都能依着老物件,就着提问,讲出新的故事。他知道的故事太多了,几十年来,他收集整理了多个故事,收集和记录文稿上百万字,收集千余件实物作为故事的依托物。“单从这樯木一项,传说也好、来历也罢,还有它的用途、演变、兴衰等等,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面对摆放了一屋子长短、新旧不一的樯木,刘则亭感慨地说。
刘则亭和老伴翻阅材料。
这些故事非常质朴,但很“勾人”。初次接触到古渔雁民间故事的人,都会在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感慨古渔雁的奇思妙想。而对古渔雁民间故事有了一定了解的专家学者,则无一不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课题潜心钻研。他们发现,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民间文学和一般海岛渔村的民间文学有很大的不同。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对该群体的历史与生活、习俗与传统、信仰与文化创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具有捕捞生活的依存性与伴生性、独特的区域性与行业性、实用性与娱乐性的特点。
这样学术性的总结是严谨客观的,但在纸面之外,学者们在听刘则亭讲故事时收获的乐趣和惊喜是无法想象的。“话说在早的时候啊……”每个古渔雁口口相传下来的渔家故事里,都有这么一个朴素的开头。这些故事包罗万象,又都与海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隐藏远古渔民的海上奇遇、道德取向、豁达性格和生活智慧。很多古渔雁民间故事乍一听荒诞,细品却是完全依据实事展开的丰富想象,耐人寻味。儿时的刘则亭就是在这样的故事熏陶下长大的,他的姥爷和很多老一辈的打鱼人一样,年纪大了下了船,留下两样东西:一手下海打鱼的本事诀窍,一肚子的渔家好故事。
刘则亭在文献室阅读资料。
“好比说咱们在市场上常见的扔巴鱼吧,关于它的故事也有。”面对大家想听故事的请求,刘则亭信手拈来一个当年老渔民讲给他的故事:“众鱼都到龙王面前显本事讨封赏,轮到扔巴鱼了,它自大地显摆说,自己一年能长一尺,十年就能长一丈,谁也长不过它!没想到这句话犯了龙王的忌讳,龙王心想,要是由着它这么长下去,岂不是要赛过我了?再看此鱼,形状还真和小龙有些相似,不由得心惊胆战。于是金口一开,下了判词说:什么一年一尺?我让你一年一死!就这么着,扔巴鱼虽然有生长的本事,但最多也就长到一尺。”故事中的扔巴鱼,学名海鲶鱼,因北方海域冬季寒冷,一般不能越冬,一龄以上可到30厘米。古渔雁就根据它的这个习性,编造流传下来一个“扔巴鱼自大争功,被海龙王反制”的故事。寥寥数语,一个故事,意犹未尽,趣味横生。
老物件:粗砺的做工承载古远的智慧
在盘锦这片退海之地上,二界沟的古渔雁主要是从华北的冀中、冀东地区通过旱陆和水陆迁徙到此地的打鱼人,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产生和流传于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一带,以渔业文化为基础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很高的科学价值、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刘则亭为大家介绍每一个藏品。
刘则亭家中上千件的老物件,无一不是故事的载体。刘则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古渔雁民间故事是有承载物的,没有了这些物件,就没有故事的根源。这些物件大到数十吨重的铁锚,小到只有核桃大的网坠、韭菜叶宽窄的细网竹梭。有保存完好的器具,也有残旧的碎瓷瓦片。总体来说,都是做工粗糙的古代、近现代的打鱼行船用品。刘则亭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些物件,它们不仅承载了那些神话故事,更记载了真实的古渔雁行踪。这些物件和故事,记载了人类祖先在大自然的恩赐、制约下曾经的迁徙渔猎生活,到了半定居的渔猎时期和定居的农耕时期,也没有停止。
刘则亭定期给家中展品做保养。
如今,这些遗迹存放在一个“上了年纪”的老网铺中,由一位同样上了年纪的人精心保管着。院子里,最显眼的要数摆放在当间的大铁锚了。锚身锈迹斑斑,又一次引来了发问:“院里的铁锚为啥不苫起来,这么搁在外面风吹雨淋的,不锈蚀了吗?”刘则亭告诉记者,锚收上来以后都是锈,必须得经过三到四年的时间,靠伏天下的雨浇,这叫“用伏雨汆”,是古渔雁留下来的土办法,能把铁锚表面的锈和里头的盐碱除掉。不除掉这些,就是给铁锚刷油它也“出汗”,这些“汗”都是些咸水,会让锚从里面烂掉。即使用现在最好的抗氧化材料给铁锚包起来,也只能保护表面,遇到了气温变化,也还会氧化。可是汆过伏雨的锚再放进屋刷几次油,十年都不掉分量,也不再生锈了。过去古渔雁即使不用船了,也会用这种办法把锚留下来。因为锚、压舱石这些物件对于打鱼人来说除了实用,还有和谐、稳定、镇妖、除邪的寓意,是打鱼人的根,更是古渔雁故事当中出场次数最多的吉祥物。
老两口看着墙上的老照片回忆过去。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土办法,古渔雁或许不懂得其中的科学原理,却能熟练地利用科学保养船只、网具,保存和加工渔获。这些智慧的源头都能在古渔雁民间故事中寻觅到蛛丝马迹,但古渔雁是如何发现、发明这样一种办法的,已经无从考证了。
这些经过一代代古渔雁口口相传,润色加工的故事,由上了年纪的积古老人,在茶余饭后,点上一袋旱烟,讲给自己年幼的孙辈听。古渔雁的惊涛骇浪,善恶曲直,都在小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勾起子孙们对天地海洋的无尽想象。
讲述人:记者张美宁摄影:记者邵思雨
责编:穆丽编辑:赵江华美编:陈明扬校审:董志勇新闻-合作推广:本文由辽河晚报团队采写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辽河晚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