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https://m.39.net/pf/a_4791308.html
长江的填海造陆奇迹
大家都知道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而长江的入海口在今天的上海崇明岛。但是,你知道吗,几千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并不在上海,而是在镇江、扬州一带。
长江流域广阔,涵盖了大量的山地地区。雨水冲刷和河水冲击使得长江携带着大量的泥沙注入海洋。而在长江的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和潮汐的影响,大量的泥沙开始沉积,形成了江海冲积平原。
太湖和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就是源于长江的“填海造陆”功能。古时候,并没有太湖存在。随着长江和钱塘江的河口不断沉积泥沙,经过无数年月,两条河连接并分割出了一个自然湖泊,我们称之为古太湖。
古太湖的面积非常庞大,但由于河流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湖面逐渐缩小并分割成现在的太湖、淀山湖和阳澄湖。
那时的上海还是海洋的一部分,并没有形成陆地。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仍然在不断演变中。但是,在过去的年里,每年大约有5亿吨的泥沙被长江带入海洋,南岸的沙堤从江阴向杭州湾延伸,北岸则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直到南通附近。这些泥沙持续堆积在长江口,并且从未间断。
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长江流域的人口激增,对水土和植物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严重。宋代时期,大量人口从北方迁移到了长江流域,人口增加了两倍以上。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加速了长江三角洲的扩张。
近代社会的发展加速了水土流失的情况,长江的泥土流失更为严重,填海造陆的速度也变得更快。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35.2万平方公里,每年有大约15.7亿吨的泥沙流入江河。
长江重点产沙区在金沙江下游的干流渡口、雅砻江口等地,每平方公里就要流失吨的沙土。这些沙土在入海口形成了各种面积不同的沙洲,其中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崇明岛超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岛,也是中国第三大岛屿。长江的填海造陆奇迹为中国的地理演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长江的填海造陆功能不仅改变了地理形态,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正是由于长江的泥沙沉积,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了肥沃的农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这一过程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共同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长江的填海造陆奇迹,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我们一起珍惜长江,守护好这片壮丽的土地!
有关崇明岛东端及上海东部土地的快速扩大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从一方面看,这种扩张速度令人兴奋,似乎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和生活空间。然而,在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环境和农业问题。
首先,这种土地扩大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结果。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如乱砍乱伐、过度开发矿产资源等,导致了土壤大量流失进入河流,远远超过了自然循环的容纳量。这不仅对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农田基础设施、交通和人民生活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严重问题。
例如,嘉陵江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数量高达万吨,其中包括大量有机质。这相当于损失了26万亩耕地30厘米厚度的肥沃土壤层。土地被冲走后,不仅造成无地农民增多,也使得原先的土地难以种植。
此外,水土流失还会导致土壤退化,加剧旱灾、虫灾和水灾的发生率和破坏性。研究表明,大量流失的土地蓄水保水能力减弱,进而影响地区的气候变化,加重旱情。严重的旱情不仅导致农村居民饮水困难,也对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挑战。
在严重的水土流失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而这些大量流失的土壤,并没有直接变成新的陆地,而是积聚在河床上,导致河流水位上升,洪灾的可能性增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早在多年前就启动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旨在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损害,保护环境和农业持续发展。
总结:
尽管许多人对崇明岛和上海东部土地的快速扩大感到高兴,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现象背后的问题。土地扩大的背后是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而且,这种土地扩大并不能直接解决发展和生活空间的问题,反而可能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状态下土地的缓慢增长更加可持续和稳定。为了解决土地流失和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土壤资源,减少人类干预,为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